看见塔吉克斯坦——细微而真实的见闻
很多朋友建议我写写塔吉克斯坦。一开始我是抗拒的,因为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已经感觉不到新鲜和有趣了,有的只有平淡的生活,规律的三点一线。所以实在想不出有什么故事可以写。
但我的朋友们并不了解这个国家。于是我想,或许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这个国家,发现这里的人与物。希望我拙劣的文笔能写出真实而动人的塔国故事。
塔吉克斯坦在哪里?
以前总有人问我在哪里工作,当我说出塔吉克斯坦的时候,很多人表示不知道是哪里,我进一步解释说这个国家在中亚,换来的依然是对方的摇头。其实,来这里之前,我对中亚也只有地理书上的认识,完全称不上了解。虽然我的故乡伊犁和哈萨克斯坦接壤,小时候也常常能见到有中巴车直达阿拉木图,但那时的我对中亚地区依然知之甚少。
直到我来到这里工作,我才开始慢慢了解中亚,了解这个国家。塔吉克斯坦与中国接壤。国土面积不大,截至2019年8月,人口为928万人。这里到处是高山,有多少山呢?一组数据可以准确的描述山的多少:90%以上都是山地。
塔国的首都杜尚别在西部,三山包围出了一个气候舒适的静谧之地。从乌鲁木齐乘飞机约两个半小时可以抵达,北京和杜尚别时差3小时。作个对比,乌鲁木齐飞北京/上海4个多小时,飞伊宁近1个小时。这么一比,相较于我在北京上海打拼的朋友们,我虽身在国外,但在距离上并没有背井离乡的遥远感。
半夜推车从容不迫
以前,别人问我塔吉克斯坦这个国家怎么样的时候,我一般回答:经济不算发达,不算富裕。现在,当别人再问起这样的问题,我会说:生活最安逸,治安最好的地方。
塔国人信奉的生活哲学: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,唯一的问题就是没有钱。而钱又不该是生活的真正追求,所以就安心的享受生活吧!!
也因此,我听过很多在这里工作的中国人抱怨:“丧失斗志,养老,退步,温水煮青蛙”,这种抱怨某种意义上说也像是对塔国生活状态的褒奖。相比国内的激烈竞争和压力山大,这里倒显得过于悠闲自在了。他们没有失业的焦虑,没有房贷的恐慌,也没有孩子入托的疲惫。物质生活的匮乏并不影响他们热爱并享受生活。
这种从容的生活态度很容易影响我们这些外国人,从第一天到达杜尚别我就已体会到了。
大约8年前的这个时候,我第一次出国。飞机抵达杜尚别国际机场的时候,我带着对新生活的展望和期待走出了机场。机场外等候的是影响我至深的老领导。他喜笑盈盈的接过我们的行李,和我们寒暄旅途,虽第一次谋面,却像是熟识的朋友。航班是凌晨抵达,因而除了机场还算热闹外,整个城市都已入眠。
坐在老领导的那辆国产“吉利”车上,我一边集中注意跟领导攀谈,一边两眼放光的扫射街景,看着路边完全不认识的店招牌,才让我有了真实的出国感受。
非常戏剧性的一幕发生了:车突然熄火了。司机用当地语言对领导说要全体下去推车。老领导看起来毫不惊讶,从容的带领我们下车,仿佛那个下达指令的人才是真正的领导。从前我是不敢想像一伙人(尤其其中还有你的领导)在深夜无人的街道上推车的情景(后来的几年我逐渐习惯了这辆“吉利”的脾性,也无比怀念它给我们带来的诸多谈资)。我们又担忧又惊奇的下了车。好在车停在了下坡道上,并没有费多大力气就推着了。而这第一夜也成了我难以忘怀的塔吉克斯坦初见回忆。因这人,也因这从容的态度。
抓饭就馕 越吃越想
民以食为天,无论在哪肚子最大。这里的饮食跟新疆有相似之处:抓饭、烤包子、馕和烤肉。相似却又不同。比如烤包子是三角形的,用烤箱烤出来的;馕比新疆的要软的多;烤肉的肉块非常扎实,一串串像巨大的糖葫芦一样;抓饭不加葡萄干杏干这类干果(据说只有乌兹别克斯坦做法才加)。
PHOTO BY LUOLA
这种似而不同,让人很难说到底是适应还是不适应。而且这里的很多吃法让初来乍到的人是不能理解的。比如,你可能习惯吃抓饭,但你绝不会抓饭就馕;可能你喜欢喝汤,但是你从未试过从汤里舀出大半个土豆和一大块肉;你或许吃过烤鸡,但也会惊诧油炸一整只鸡;你可能吃过花菜和鸡蛋,但把花菜裹着鸡蛋液过油炸,也许闻所未闻......
几年前的我,早餐煎鸡蛋看到半生不熟的鸡蛋会难以下咽。现在的我,可以从容的用馕蘸鸡蛋、蘸汤、蘸鸡蛋、蘸烤肉,蘸所有有汤汁无汤汁的食物。馕仿佛赋予了其他食物灵魂,缺少馕的三餐显然寡淡。我也习惯了主食就主食的搭配。
多年下来,不断增长的体重就是我对塔吉克斯坦美食最长情的告白。虽然塔餐多油多盐,但搭配酸奶、酸菜、蔬菜沙拉可以解腻,还能搭配馕,又可以填饱肚子,又便宜。这些搭配都是当地人总结出来的科学而健康的吃法。
虽然相较中国的八大菜系,这里的食物显得有点单调朴素。但本着“入乡随俗”的“吃货”精神,我想我已然成了一个“老塔”。
塔国新观察
转载请标注“转载自塔国新观察”
如需广告、商业合作请联系后台
丝路新观察网站:www.siluxgc.com
监制|张兴鼎 实习编辑|潘琦